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載入中

資料處理中

一、計畫背景說明

隨著全球溫室氣體管制規範與碳管理理念的持續發展,工程碳管理已成為國際間共同關注的議題。為此,公路局蘇花公路改善工程處以我國工程碳管理相關政策發展趨勢為考量、環境保護理念為本,接續於蘇花公路改善計畫規劃設計階段進行工程碳排放量評估之成果,自民國101年6月起啓動「台9線蘇花公路山區路段改善計畫施工期間工程碳管理委託服務工作」,進行我國道路工程碳足跡盤查首例。

本計畫將持續蒐集並研析國內外工程碳管理推動經驗與案例,以國際碳足跡規範為盤查輔導及查證依據,配合蘇花改計畫施工期程,進行分標、分年度的碳足跡實質盤查與計算。整體而言,本計畫關鍵課題與執行構想如圖所示。

國內外工程生命週期架構示意圖

本計畫具體作為將包括:(1)各標工程碳足跡盤查推動小組的建立與宣誓;(2)道路工程碳足跡盤查程序與方法的建立;(3)盤查輔導的落實與碳足跡盤查資料庫系統建置;(4)碳足跡係數資料的蒐集與工程碳足跡係數資料庫系統建置;(5)碳足跡計算分析及減碳策略與成效研析;目前執行進度與紀要可參考本計畫全紀錄。最終,本計畫將取得國際碳足跡規範查證聲明,並完成蘇花改計畫全線之碳足跡與碳匯改變量評估。

藉由工程碳足跡查證聲明之取得,除可直接展現蘇花改計畫工程碳管理成效外,本計畫執行碳足跡盤查之歷程與經驗,將可回饋於道路工程碳排放量推估模式中,輔助道路工程主管機關於工程規劃設計階段掌握施工及營運階段之排碳狀況,作為工程評選及減碳策略研擬之參考,整體地提升我國道路工程甚至交通運輸工程或公共工程的碳管理能力。

二、國際碳足跡規範發展趨勢

(一)國際碳管理發展進程

自1992年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UNFCCC)通過後,各國政府與民間組織持續推動溫室氣體減量與能源管理相關措施;目前國際間碳管理趨勢可綜整示意如圖1。

整體發展係由圖左之組織型碳盤查管制開始,再逐漸將盤查的範圍擴展至相關供應鏈,重視產品與服務碳足跡,以掌握完整生命週期之溫室氣體排放。在完成組織碳盤查或碳足跡計畫,並量化碳排放數據後,則強調透過碳揭露方式公開組織或產品與服務之碳排放資訊,作為社會溝通、訂定減量目標與減量承諾的基礎。而後為達成減量目標,則應執行減碳專案或碳削減措施,再透過國際規範或自願性減碳的碳抵換(Carbon Offsets)與交易機制,抵減無法透過減量降低的碳排放量,達到特定邊界內整體零淨排放(即排碳量不再增加)或稱碳中和的境界。

探管理能力示意圖

圖1 國際碳管理趨勢

(二)國際碳足跡盤查規範與程序

碳足跡(Carbon Footprint)之所以成為當前排碳量評量與削減的重要評估項目,主要是為了以污染者付費的觀念釐清排碳量歸屬問題。唯有以結合生命週期與碳排放量評估、釐清產品或活動全生命週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的方式檢視污染者與排放源,才能透過系統性關連供應鏈的方式,有效帶動整體的節能減碳。

碳足跡的定義與評估方法,最早付諸於文字、形成規範,是在英國標準協會(BSI)、碳信託(Carbon Trust)和英國環境、食品與農村事務部(Defra)聯合發佈的PAS 2050:2008商品和服務生命週期溫室氣體排放評估規範中。PAS 2050的定位屬於公開可取得規範(Publicly Available Specification),為英國國家標準或國際標準制訂前的暫行性標準;在碳足跡議題的持續發燒,而國際標準仍然無法推出的狀況下,英國標準協會已於2011年10月份參考碳足跡國際標準草案(ISO 14067 (DIS)),再推出PAS 2050:2011,作為國際標準通過前,與未來的國際標準不至於差異過大的碳足跡評估參考標準。

除了英國PAS 2050標準外,其他以碳足跡為考量建立生命週期碳排放量評估方法與準則的國家還包括:臺灣環保署於2010年公告產品與服務碳足跡計算指引、2011年公告產品與服務碳足跡查證技術指引;日本於2009年公布依據產品碳足跡評估與標示之一般原則所訂之技術規範(TS Q0010);世界資源協會(WRI)與世界永續發展商業委員會(WBCSD)於2011年同時推出產品生命週期會計與報告標準及企業供應鏈(範疇三)會計與報告標準。綜整目前國內外公告與碳足跡相關之標準與其發展期程如圖2。

圖2 碳足跡相關標準發展進程示意圖

圖2 碳足跡相關標準發展進程示意圖

由於碳足跡是一項服務或一個產品的全生命週期碳排放量評估結果,惟有此結果具備可比較性,才能作為消費者選擇產品或製造商對於產品進行減碳設計的依據。因此,在碳足跡計算規範描述系統邊界的部份,多要求引用ISO 14025標準,是在強調同類產品或服務應依據一致的規則;即以產品類別規則(Product Category Rules, PCR)進行產品系統邊界界定、量化產品碳足跡具一致原則,以確保碳足跡資訊揭露能如同EPD一般,具有應用的價值與意義。前述之國內外碳足跡評估規範或指引中,在系統邊界界定時應參考產品類別規則的論述如圖3。

圖3國內外碳足跡規範於邊界界定應參考PCR之論述

圖3國內外碳足跡規範於邊界界定應參考PCR之論述

三、國內相關政策發展進程

因應未來可預見的溫室氣體管制與減量潮流,我國政府自民國97年起即開始一系列將永續發展與節能減碳概念結合、納入公共工程發展政策規範的作為,如圖1所示。其中,97年公告的永續能源政策綱領內容已強調國家發展政策規劃應符合碳中和原則,建構碳足跡、碳揭露等制度;同年的永續公共工程節能減碳政策白皮書中,也明確指出公共工程應以工程生命週期為考量,進行符合環境、社會、經濟三面向綜合發展需求的策略規劃與管理。

圖1 臺灣公共工程碳管理相關政策發展進程示意圖

圖1 臺灣公共工程碳管理相關政策發展進程示意圖

公路局自100年度起即開始致力於思考如何將排碳量管制和節能減碳的概念應用於道路工程計畫中。隨著前述相關政策及交通部運輸研究所100年委託執行交通運輸工程碳排放量推估模式建立與效益分析之研究計畫的發展脈絡與初步成果,公路局遂於101年初發展出工程碳管理架構與機制,如圖2所示,以工程生命週期為考量、戴明管理循環(PDCA)為參考的滾動式與持續漸進式的碳管理循環。

圖2 工程碳管理架構

圖2 工程碳管理架構

工程碳管理循環程序係由圖的最上方:範疇與邊界界定開始,必須先進行碳管理邊界的劃設,例如是以一個工程整體或僅以某部分(如土建工程)為邊界,作為碳排放量化與管制的範圍。而後依據工程生命週期,首先於規劃、基本設計階段進行碳排放量的推估,作為了解可能的碳排放量、主要的碳排放源,以及提出減量方案的基礎。在對於碳排放總量及主要排放源有所了解後,則應以低碳為考量,進行方案設計與評估,進而在道路功能目的可達成、工程施作可行的情況下,優先採行減碳策略作為施工計畫。

公路局期能以蘇花改計畫為我國道路工程推動碳管理之首例,成為公共工程碳管理之典範。為此本計畫即銜接現階段碳排放推估結果,推動施工階段的碳足跡盤查,並於過程中設計與產出各式排碳量數據、整理清冊與計算成果報告格式,除可於工程竣工後完成施工階段碳足跡盤查報告、取得查證聲明,作為我國道路工程碳管理的成效外,更重要的意義與價值在於將盤查過程中的調查取得的數據資料妥善保存,成為我國本土的道路工程碳排放量計算參數,進而將推估量與盤查結果進行比對分析、回饋至碳排放量評估方法中,增進我國道路工程於規劃設計階段進行碳排放評估結果的正確性,並提升道路工程整體碳管理的有效性。

四、國內外工程碳管理案例介紹

(一)先進國家道路工程碳管理架構之發展

1. 英國公路局碳管理制度

依循國家減量的承諾,英國公路局(UK Highways Agency)於2004年開始對道路工程建造及維護活動的碳排放計算進行邊界與計算方法的探討(Fry, et al., 2004)。而後又接續以碳會計架構為主軸,發展輔助碳排放計算之工具與指引,逐步彙集而成完整之碳管理架構,其進程如圖1所示。此碳管理架構更擴大適用範圍,不僅公路工程,也包括鐵路等其他重大交通工程,內容均以工程全生命週期60年為考量,如圖2所示。

圖1 英國公路局碳管理相關計畫發展進程

圖1 英國公路局碳管理相關計畫發展進程

圖2 英國公路局碳管理架構

圖2 英國公路局碳管理架構

2. 美國交通運輸工程溫室氣體減量策略

2010年美國州道路及運輸官員協會針對交通運輸工程建造、維護及操作活動提出溫室氣體減量策略,建議由五個面向著手(如圖3)。其中,施工及營運階段的機具排放(非道路)及工程材料使用的減碳策略,包含減少機具活動及材料用量、提高燃料使用的效率、選取替代燃料或材料,及材料處理方式改善(如:熱/溫拌合瀝青)等。雖然美國並沒有嚴謹定義工程的碳足跡,然而該文件於附件中亦刊登了減量計算過程之排碳係數,可作為本計畫盤查結果之對照。

圖3 美國交通運輸工程溫室氣體減量策略計畫書

圖3 美國交通運輸工程溫室氣體減量策略計畫書

3. 瑞典公路局公路、街道與道路產品類別規則

瑞典公路局目前正與挪威公路局、鐵路局進行跨國合作,訂定公路、街道與道路(Highways, streets and roads)產品類別規則(Product Category Rules, PCR),以使各類工程碳足跡的界定、盤查與認證程序有共同的依循,便於比較。該PCR草案自去(100)年9月準備發表至今,已歷經多次展延;目前最新進度是已於今(101)年11月初開放公開討論,預計於今年底完成利害相關團體之意見蒐集、於明年初公告如圖4所示。

目前蘇花改工程碳管理工作執行團隊已獲國際EPD系統道路工程PCR發展的邀請評論者,如圖5;意即,蘇花改碳足跡盤查執行經驗,將直接回饋於國際工程碳足跡排放重要參考文件的內容討論與制定,為我國首度執行的工程碳足跡盤查經驗,建立良好的國際合作模式,並奠定相關成果能夠與國際無縫接軌之基礎。

圖4 國際公路、街道與道路產品類別規則制定進度查詢結果

圖4 國際公路、街道與道路產品類別規則制定進度查詢結果

圖5 蘇花改工程碳管理工作團隊為國際道路設施PCR研議邀請成員

圖5 蘇花改工程碳管理工作團隊為國際道路設施PCR研議邀請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