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載入中

資料處理中

   老樹搬家工作紀要


樹木為生物圈友善的生產者,涵養水土及提供動物庇護生養,而植物的多樣性亦為生態豐富多樣性之基礎,更為大自然視覺地景之重要元素。過去以開發建設主導的公共建設思維模式,在闢建或拓寬道路時,常常會把大樹以及珍貴的老樹砍掉,而今在環境永續概念及地球溫室效應影響下,節能減碳為全球化發展之重要議題,樹木具備生產氧氣及固碳的價值,成為地球環境保衛之重要資產。


 老樹搬家工作示意圖

「台9線蘇花公路山區路段改善計畫」行經之路廊部分為未開發之森林區域,工程構築配置以影響地表環境紋理最小化之隧道及橋梁為主,本計畫自環境影響評估審查起,對於計畫範圍內之環境生態保育工作,即以謹慎態度來面對,於設計階段透過迴避、衝擊減輕及棲地補償等三個原則逐一過濾評估,以期能對周圍生態之影響降到最低程度。相關措施包含規劃路線儘可能避開野生動物棲息環境、自然保留區、國家公園、水質水量保護區、地表植被茂密或地形崎嶇等相關敏感區位;若無法避開,亦將儘量採取隧道化設計通過,避免對地表植被環境造成衝擊;若仍需於相關敏感區域進行相關工程,則儘量採取工程減量設計,並研擬相關生態保育措施,必要時並考量規劃補償措施。

 列管重要樹木示意圖

大樹移植本不易,特別是本計畫地形陡峭, 技術困難度極高。但大樹作為大地上最為友善的居住者,工程者應有更多的關懷與耐心,這是本計畫樹木移植之初衷。 所有列管重要樹木,均將陸續配合各標開工時間辦理移植,希望環境維護的理念和對工程與環保共生的意識能落實於本工程。

工區範圍內需移植的樹木共計一百五十餘棵,樹種及成長特性如下表,它們應該都是從種子小苗落地生根,在未經墾殖的貧瘠砂岩嶙峋地質環境中,靠著根系鑽滲擴延入每一吋含水土壤的縫隙,抓緊岩盤向上茁壯,展現了強韌的生命力。各樹齡不一的大樹公、小樹伯,都在中央山脈蘇花海岸臨風而立,與日月共同見證平濤湛藍、白浪高湧、面貌多變的大海,及雲輕霞彩、風勁雨斜、四季更迭的晨昏,日間伴著蘇花公路忙碌的旅人,夜幕高掛時漁歌迴響則悄悄與星光掩映。

一般而言大樹移植不易,而本工區內樹木所生長的環境及施工空間條件皆較平地工程之樹木移植難度更高。因此,本處將更謹慎執行移植作業。並對每一棵列管樹木喬遷新家的移植作業過程,以生態日誌紀錄方式忠實呈現。在這其中,以茄冬、大葉楠和樟樹樹徑比較大,而樹徑最大的是位於谷風隧道南洞口的茄冬樹公,胸高直徑幾乎接近140公分,請大家一同為大樹公公祝福,順順利利搬到附近的新家

蘇花改移植樹種簡介說明表

樹種成長特性
小梗木薑子

樟科木薑子屬常綠灌木或小喬木,有時亦能長成為中喬木,若生長在日照強的區域形成小喬木狀,而森林內部的大都成灌木叢狀,樹幹剖開來後顏色為黃色,又稱黃肉樹、黃肉楠、小梗黃肉楠、鐵屎楠、臺灣黃肉楠,小枝生有黑褐色細柔毛。葉倒卵形,長約 5~7 公分,寬約 3 公分,紙質或略革質,表面綠色,有光澤,葉背中脈與側脈密生金黃色細毛,其近基部之葉脈成平行狀─這也是木薑子屬重要特徵之一,葉柄短且被有白色細毛,花雌雄異株,繖形花序簇生於葉腋,花被淡黃色。核果橢圓形,長約 0.8 公分,熟時紫黑色或黑色,而果的基部有一如杯子狀的果托。小梗木薑子亦是臺灣特有種,主要生長在臺灣1000公尺以下之森林地區。

白肉榕
(又稱島榕)

桑科榕屬常綠中喬木,因葉形似島,又稱島榕,枝條淡黃色至黃棕色。葉二列狀排列,單葉互生,卵狀橢圓形或橢圓形,長 10~20 公分,寬 4~8 公分,先端銳尖或呈短尾狀,基部鈍或圓鈍,但左右不對稱,全緣,故名之;表面呈有光澤綠色,粗糙,背面顏色較淡,葉脈常能延伸至葉片的邊緣,葉柄長 1~2 公分,光滑無毛或近似無毛。果實為隱花果,腋生,單出或成對,成熟時橘紅色或橘黃色;徑約 1.3 公分,粗糙,常吸引鳥類啄食。花期 6~7 月。主要生長在臺灣全境平野山麓至淺山地區。

光臘樹
(又稱白雞油、
臺灣白蠟樹)

木犀科常綠半落葉喬木,樹皮灰白色或茶褐色,樹皮會呈薄片狀剝落,在樹幹上形成美麗的雲形剝落痕。因木材顏色具有油蠟色澤,材質堅韌優良,很類似雞油(臺灣櫸之別名),但顏色較白,所以又名為「白雞油」。葉為奇數羽狀複葉,葉對生,羽狀複葉先端漸尖銳;葉小光滑全緣,秋天葉片會轉黃。花序明顯,花黃白色,圓錐狀花序。果為翅果,果形狹長呈片狀生長,成熟時褐色。樹姿優美,結果期時一個個長線形的翅果掛在樹上隨風飄曳,令人賞心悅目。樹液則是獨角仙成蟲喜愛的食物。為臺灣特有種。分布於低海拔季風林或海拔1800公尺以下之暖溫帶闊葉林帶。

江某
(又稱鴨腳木
或鵝掌柴)

五加科半落葉喬木,株高可達15公尺。木材髓心充實,幹皮青灰褐色,略光滑,常具脫落性圓形痂狀鱗片。掌狀複葉,柄極長,葉柄基部膨大,托葉連生於葉柄基部呈半抱莖狀;小葉 6~13 片,全緣,幼時常有不規則缺刻緣。繖形花序再組成頂生大型之複繖形圓錐狀花序,花小而多,花瓣細小。漿果球形。生長快速,喜好陽光,因此材質輕、白、軟,舊時乃為木屐的材料,因植株公母不分,故稱台語稱之為「公母」,取其諧音為江某;其葉掌狀似鴨掌,故名「鴨腳木」。分布於臺灣中、低海拔闊葉林內,江某的花盤含蜜量豐富,經常吸引許多蝴蝶等昆蟲聚集,是冬季很重要的蜜源植物。

稜果榕

桑科榕屬常綠性喬木,樹皮灰白色,枝條粗肥,表面光滑,汁液乳黃色。小枝光滑粗壯。葉互生,葉有柄和托葉。長橢圓形,寬卵形或倒卵形,卵狀披針形或線形,兩面平滑,有透明腺,兩端銳,淡綠色或灰綠色,具側脈。隱頭花序為綠色,雌雄異株,雄花與蟲癭花位於同一隱花果中,雌花位於另一組隱花果中,花期不定,扁球形,葉腋間生長,外表有白色斑點,因為綠色至黃白色的隱頭果有稜線,所以才叫做「稜果榕」,為稜果榕之重要特徵。分布於臺灣低海拔的地區,以靠近山邊或溪邊最多,為適應性極強的樹種,果實為果子狸、獼猴、螞蟻、昆蟲、鳥類的最愛,經常吸引生物取食。

澀葉榕

桑科榕屬常綠中喬木,葉橢圓形,果具黃斑,葉片比榕樹葉子略大,單葉互生,葉片基部沿中肋的兩邊不對稱,一邊大一邊小,呈歪斜形狀。葉大小變異甚大,葉形從全緣到大鋸齒緣都有,葉面佈滿粗壯的硬剛毛,手觸感非常粗糙,故名「澀葉榕」;又因枝葉茂密,抗風力強,所以別名「九重吹」。花瓣退化,為隱頭花序,果子為隱花果,具有板根現象。分布於臺灣低海拔的地區,為圓翅紫斑蝶及端紫斑蝶幼蟲重要寄主植物。花期有明顯的集中性,開花主要集中於夏、秋兩季,而結果期為9至11月。

賽欒華

無患子科落葉喬木,高可達約10m。葉為一回羽狀複葉,小葉5~10對,偶數羽狀複葉,互生;小葉披針形,長8~12 cm,寬3 cm,鋸齒緣,無毛。葉形與臺灣欒樹近似,故而稱之為賽欒華,此外又有「假欒樹」、「賽欒樹」之別稱。聚繖花序成圓錐狀,頂生,有密毛;單性花,雌雄異株。果實為蒴果,種子黑色而有光澤。主要生育地為臺灣中低海拔的闊葉林中。

九芎

分布於臺灣低海拔森林。其特性為落葉大喬木,高可達20公尺,葉具短柄,有的互生,有的對生,樹幹通直,樹皮茶褐色夾雜著白色的塊斑,光亮平滑,連善於爬樹的猴子都會被滑下來,所以又叫做猴滑樹、猴不爬。九芎能耐乾旱,插枝也容易活,是優良的水土保持植物,亦是長尾水青蛾幼蟲的食樹。

臺灣欒樹

分布於臺灣全島各地低海拔向陽的闊葉林內,是臺灣特有植物。其特性為落葉大喬木,株高6~8公尺,樹皮灰褐色,小枝密布皮孔,二回羽狀複葉,小葉對生及互生,由於葉形似苦楝故又稱「苦楝舅」。因四季各有變化,花、果皆有觀賞價值,所以常作為公園、庭園及風景區之主木或市街行道樹。

杜英

分布於臺灣全島中低海拔山區及蘭嶼地區。其特性為常綠喬木,性喜溫暖濕潤氣候,株高可達10公尺以上,樹幹通直,樹冠呈大傘形且濃綠的樹冠上鑲著點點紅葉,葉有柄,互生且叢集枝端,果實可食用。杜英在秋天樹葉會變紅,屬於具有觀賞價值的變葉樹種,近年來已經成為造林的主要推廣樹種。

苦楝

分布於臺灣平地至低海拔開闊地、林緣、石礫地、荒廢地,是一種極為常見的物種。其特性為落葉喬木,樹高可達15公尺,樹幹通直,暗褐色有深刻不規則深縱裂紋,葉互生,為2~3回奇數羽狀複葉,小葉葉基歪斜。苦楝春季開淡紫色花朵,夏季結金黃色果實,是優良行道樹及綠化遮蔭樹種。

烏臼

分布於臺灣低海拔地區之平地或山麓地帶,是很重要的民俗植物。其特性為落葉大喬木,對環境適應力強。樹高5~20公尺,樹幹有縱裂,樹形高大壯麗,葉為菱形至寬菱狀卵形,長與寬相近,葉柄頂端有兩個腺體,葉片在秋日至冬日落葉時常會變為紅色或深紅色,頗具觀賞價值。

分布於臺灣中、低海拔的平地或山區。其特性為常綠喬木,樹高可達30公尺,樹幹通直、灰黑色,有著一道道縱裂紋的深溝,葉橢圓或卵形,表面亮綠,葉背粉白,球形果實成熟時呈紫黑色,是鳥類的珍饈。樟樹是臺灣主要的造林樹,亦是優質園景及行道樹,其木材枝葉亦可提煉樟腦油,具經濟價值。

赤楊

分布於臺灣全島平地、低至高海拔山區,屬陽性樹,對環境的適應力強,不論潮溼、乾燥,或土質貧瘠之處,均能生長良好,因此常見於開闊地或崩塌地。其特性為落葉大喬木,樹高可達20公尺,樹皮平滑呈暗灰褐色,葉互生卵形或橢圓形,具細鋸齒緣。可作防風樹,亦是造林和水土保持的重要樹種。

紅楠

分布於臺灣及蘭嶼海拔200-1800公尺之山區,由於冬季時花芽與葉芽包裹在具有保護作用的鱗苞內,初春才挺出,嫩葉與鱗苞遠看像是一支一支的豬腳,所以又叫做豬腳楠。其特性為常綠大喬木,樹高可達20公尺,樹皮粗糙灰褐色,有縱向細裂紋,皮孔顯著;單葉互生,嫩葉紅色,果實為扁球形漿果,果梗鮮紅色。紅楠除可作為觀賞樹種,因其耐風力強,亦可作為海邊防風林樹種。

柃木

分布於臺灣全島平地至800公尺山區,而北部陽明山分布尤多,乃由於其喜好陰濕環境。其特性為常綠小喬木或灌木,高可達5公尺,具有多數分枝,枝條皮孔明顯;雌雄異株,單性花,花常簇生於葉腋和側枝,略具香味;單葉互生,果實為紫黑色漿果,可作為庭園添景樹。

島榕

分布於臺灣全島中、低海拔之平野山麓至淺山地區,最高可達500公尺處。島榕屬熱帶雨林樹種,因此氣生根發達,為競爭力十分強勢的物種。其特性為常綠中喬木,樹高4~10公尺,樹枝擴展狀;單葉互生,葉全緣為卵狀橢圓形,呈二列狀排列;果實為橘紅色隱花果,腋生,常吸引鳥類啄食。具耐旱、抗風之特性而適合作為綠籬或景觀樹。

烏心石

分布於臺灣全島低地100~2200公尺中海拔山區之闊葉林中,其心材顏色深且堅硬,因此被稱為烏心石。其特性為常綠大喬木,樹高可達20~30公尺,樹幹通直高挺,樹皮灰褐色具斑紋,枝條上則留有環狀的托葉遺痕;單葉互生,葉面光滑深綠色,葉背略帶粉白,花腋生具淡雅香氣,適合作為庭園或行道樹種,而木材亦為貴重之建築及傢俱用材。

菲律賓榕

分布於臺灣全島中、低海拔地區之次生闊葉樹林中,喜潮濕但陽光充裕之處。其特性為常綠小喬木或中喬木,樹高可達10公尺,樹幹常有支柱根,枝條細小瘦長被粗糙毛,具乳狀汁液;雌雄異株,單葉互生;球形的隱花果腋生成對,為橙黃色,是臺灣獼猴主食,亦吸引不少鳥類食用。

楓香

分布於臺灣中低海拔平地至山區,性喜溫暖環境,四季葉色變化頗具觀賞價值。其特性為落葉大喬木,樹幹挺直,表面有縱裂溝紋。單葉互生,掌狀三裂,鋸齒緣;雌雄同株,蒴果聚合成球形帶刺。楓香抗污染性強,且樹形挺偉優雅,適合作為行道樹或園景樹;其枝幹亦可作為段木使用,具經濟價值。

分布於臺灣低海拔平地,性喜熱帶潮濕環境,但陽光充足的地方更適合榕樹生長。其特性為常綠大喬木,樹高可達20公尺以上,枝葉茂盛,枝幹多分枝,且長有許多氣根,具乳汁;葉為薄革質,表面光滑,互生,環狀托葉痕明顯;球形的隱花果腋生,為黑紫色,為鳥類所喜愛。榕樹病蟲害少,抗乾旱且抗風耐潮,對空氣污染的抗力也較大,所以是抗都市公害的最佳樹種。

大葉楠

分布於中、低海拔闊葉林之溪谷及潮溼地,為全島闊葉林中之重要樹種之一。其特性為常綠大喬木,樹皮灰白色,有暗紅色排線斑點,生長速度快。葉片較為大型,為本省楠木類主要代表樹種。和香楠、紅楠同屬於樟科家族的大葉楠,顧名思義其葉片一定較為大型。

皮孫木

分布於恆春半島一帶,向東可擴展至臺東知本地區,蘭嶼也有分布,南仁山石板屋遺跡附近也有分布。其特性為高可達 18 公尺,樹皮平滑,灰色;小枝條薄,中空,光滑無毛。雌雄異株,皮孫木葉片肥厚肉質,富含水份,容易腐爛,不易做成標本;木材材質鬆軟,含有多量水份,易腐爛,無大用。

油桐

油桐廣泛栽培於低海拔山區,屬大戟科落葉喬木,株高可達12公尺,小枝平滑無毛。葉互生,心形或闊卵形,長10~20公分,先端短漸尖,基部截行至淺心形,全緣或呈2~5淺裂,掌狀5~7出脈;葉柄長10~20公分,葉基部之二腺體扁圓且無柄。雌雄同株,總狀花序頂生,花冠白色,倒卵形,五瓣,中心紅黃色,長2~3公分;雄蕊8~12枚;子房3~5室;盛開時猶如白雪覆於其上,甚為美麗。初春至夏季4~7月開花。核果圓形,徑約4~8公分,上下凸尖,形似陀螺,表面光滑。種子可榨油,稱為桐油,為防水、防腐劑;木材質輕,可製家具,適作園景樹。

茄冬

分布於海拔1,500公尺以下之山野或海邊。特性為半落葉性大喬木,茄苳是本地樹種,分佈在低海拔地區。長成高大的樹木時,樹冠為傘形,極具遮陰效果,為優良的行道樹。茄苳因土生土長且壽命又長,常可生長成巨樹,樹幹粗糙不平,樹皮褐色肥厚多汁。樹形自然、優美,對風及空氣污染的抵抗力強。

鵝掌柴

分布於臺灣全島低海拔闊葉林以及人工造林地,由於其葉為掌狀複葉,狀似帶有蹼的鴨腳趾,因此又得「鴨腳木」之名。其特性為半落葉性喬木或灌木,樹皮灰褐色,掌狀複葉,葉互生,小葉6~11片,幼樹或萌株之葉常為不規則缺刻緣;花小數目多,呈淡黃色,為良好的蜜源植物,其果實亦為鳥類食餌。由於鵝掌柴樹姿優雅,耐陰、耐濕等特性,適合作為庭園樹及公園綠化樹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