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載入中

資料處理中

台9線蘇花公路改善工程路段沿線植栽種類豐富,人為干擾較少,在兼顧道路開發與自然生態保護之原則下,依序以迴避、縮小、減輕、補償之友善策略,進行工程之生態保護設計。

1. 道路工程設計之迴避及縮小對策

生態工法圖片1
 
圖1 路線微調迴避大樹示意圖

對生態影響較小之道路構築型式,依次為隧道、橋梁、路堤及路塹,本工程路段之隧道及橋梁構築型式之比例高,全計畫路段中路堤及路塹所佔比例少,已減少可能之生態影響。

在工程設計上,本計畫路段之隧道機房,為減少使用腹地之開挖擾動影響,採設置於隧道洞口上方或中央,以縮小減輕對環境生態之影響。除此之外,路線微調以迴避可能擾動之大樹、以工程手法縮小邊坡開挖等工程設計手法,迴避及縮小對環境之影響。

2. 減輕道路致死(Roadkill)之生態設計

圖2 生態圍籬設計示意圖                                             
圖2 生態圍籬設計示意圖

由生態顧問調查計畫路段周邊之敏感區位及生態熱點、指標物種等內容,並分析建議設置生物廊道之位置,建議及討論生態圍籬設施、排水溝之生物逃脫設施、生物廊道之設計需求等;避免生物誤入車道或排水設施,降低死亡機率,同時提供之生物廊道、生態圍籬與導引設施,減少道路造成之棲地切割效應。

除此之外,針對天空中飛行之鳥類,經由生態顧問之調查分析,提供可能之生態熱點(潛在撞擊點),如隧道洞口、森林邊緣等棲地環境變化交界處,設置保護牆、防護網或茂密植栽之樹牆,以提升鳥類的飛行高度,避免遭受車輛撞擊,以達到減輕鳥類道路致死效應的目的。

計畫路線沿線之路堤路塹段,考量周邊生物的習性、棲地環境及用路人視線等因子,利用排水箱涵及溪溝,設置生物廊道,以串連被新舊台9線切割的動物路徑,同時配套建置導引圍網及符合生物習性之植栽設計,以導引生物使用通道。

圖3 排水溝逃生坡道設計示意圖圖3 排水溝逃生坡道設計示意圖  圖4 排水溝逃生坡道設計示意圖    圖4 排水溝逃生坡道設計示意圖 

3. 減輕道路照明對生態影響之措施

圖5 道路路燈遮光板截光設計                                             
圖5 道路路燈遮光板截光設計

道路照明產生的上射光、眩光與高溫,可能影響區域動物的行為。為避免照明對生態之影響,相關減輕對策如下:

(1)在安全無虞及符合法規的前提下,儘量減少或不設路燈。

(2)燈具選擇上方光束比低的樣式,減少天空輝光產生,降低對夜間飛行生物的影響。

(3)利用遮光板與各式截光設計,控制配光方向,避免燈光逸散至道路外,減輕人工光線對道路周邊棲息生物的不良影響。

4.排水汙染減輕措施

隧道工程亦參照雪山隧道內的監控經驗,為降低隧道沖洗等排出之污水對承受水體之影響,利用隧道向兩側排水之設計,於出口設置除油槽,減少排出之污染物,並輔以承受水體之水質監測,以期採取防範措施。

5.道路結構增設動物利用之補償設施

(1)橋梁下方鳥類棲所

依據環評承諾及生態調查報告,針對本工程路段中,可能之目標物種,以其利用橋梁下方築巢繁殖之特性,納入橋梁設計中考量,以提供適當鳥類棲所之補償設計。

(2)蝙蝠棲所營造

因蝙蝠偏好相對溫暖且人為干擾相對較少的區域,依環評調查成果與生態顧問意見,於適宜之橋梁下方設置蝙蝠巢箱,提供棲息場所。

圖6 蝙蝠棲所營造設計示意圖
圖6 蝙蝠棲所營造設計示意圖

6.表土/綠資材回收再利用之補償措施

圖7 道路清除與掘除前之表層土壤收集作業照片         
圖7 道路清除與掘除前之表層土壤
收集作業照片

於施工擾動區範圍內,如屬林相豐盛區段,其表土中大多具有豐富的種子庫及有機質,為加速回復原背景植生,於清除與掘除工作前將挖鬆之表層土壤,清除雜物石粒後收集裝運至堆置場所存放。堆置場應較四周地面略高,頂部保持平緩坡度以利排水,待工程後期回填至指定區域,以加速擾動區植栽的自然回復能力。

工程擾動區內不符合移植原則之樹種,經清除及掘除過程後,將絞碎的枝葉腐熟後混入後續回填之表土中,增加土壤保水度及土壤肥力,除枝葉使用外,另可將樹幹作為木樁,用於臨時水土保持措施護岸素材,或有效運用於路段內生態棲地復育的綠資材,以供昆蟲以及各式生物利用。

7.原生植栽設計之棲地補償措施

(1)路堤及路塹段之生態廊帶設計

沿線可植栽之區段,主要為路堤及路塹段,將採種子噴植、成苗栽植及生態小苗綠化等方式,形成之道路二側植栽廊道,除可提供道路沿線之植栽綠意外,亦為生態補償之棲地,故以原生植物種類,搭配邊坡特性採用適當之種植方式,以加速形成道路二側之生態廊道為目標。

(2)施工擾動區之生態綠化回復

施工中所擾動之區塊,主要為建設道路時,必要的施工道路、路塹與隧道口之土方挖填、機具工作空間等區域,將以當地原生植栽為主,以生態綠化方式,結合水土保持工法,選擇適宜之噴灑種籽、栽植生態小苗等方式綠化,使工程範圍內回復原有背景環境之生態風貌。

圖8 道路植栽設計配置示意圖
圖8 道路植栽設計配置示意圖

8.工程擾動區之植栽移植措施

本工程擾動區包括構築道路之必要道路設施,如路堤、路塹、橋梁及隧道洞口等區域範圍,另外建設道路時,必要的施工道路、土方挖填與工作空間等施工擾動區域,亦為工程擾動之範圍。

本工程之植栽移植工程,主要為大樹(胸徑>50cm)及具生物價值(演替中後期植栽)之植栽移植,其中大樹移植主要是考量大樹之生態價值高,由於大樹植株本身提供的附生植栽或伴生動物的棲息空間,以及做為母樹提供種源、充實當地環境種子庫等因素,使其生態價值高,移植種類亦篩除陽性先驅樹種、栽培種、移植存活率低、不具景觀效益及人為栽植等種類,包括:相思樹、山黃麻、構樹、血桐、野桐、苦楝、九芎及人為栽植物種,因路線已先採迴避方式,故而擾動之大樹均為不得已才進行之移植作業。

 

本計畫經過蘇澳溪、圳頭溪、東澳北溪等河域,並以隧道穿越南蘇澳山/猴椅山等山脈,主要的生態敏感區包括東澳北溪河川廊道、南蘇澳山等區域。生態友善工程即考量研擬對環境影響能縮小、減輕的方案,如減少於河域落墩等。生態補償,包括樹木與生態潛勢小苗移植,保留潛勢樹種之基因多樣性;表土保存,地表清除作業產生之有機表土以資源再利用方式,供作未來路堤邊坡植生之客土,加速植被回復。棲地營造及復育,公路切割兩側生態棲地,工程施作同時將此干擾轉為積極營造。蘇澳路堤段考量葉鼻蝠的棲息習性,於排水廊道之內部採粗糙面處理,以供葉鼻蝠棲息;在東澳北溪之橋柱上則考量東亞家蝠的棲息習性,設置蝙蝠居;橋柱接縫處則可提供鳥類棲息。另考量隧道口可能對鳥類造成的影響,規劃設置防鳥撞擊樹牆;路堤路塹段則考量對周邊生物的阻隔或道路致死影響,設置小型哺乳類防護網、生物通道、動物逃脫坡道/邊溝防誤入反折結構等,降低當地生物誤闖機率。

圖1 生態友善措施示意圖
圖1 生態友善措施示意圖

圖2 施工中生態地圖
圖2 施工中生態地圖

圖3 營運期生態地圖
圖3 營運期生態地圖

 

圖1 生態友善措施示意圖
圖1 生態友善措施示意圖

圖2 施工中生態地圖
圖2 施工中生態地圖

圖3 營運期生態地圖
圖3 營運期生態地圖

南澳北溪模擬示意圖

本計畫經過南澳平原、南澳北溪、南澳南溪河域、山脈地形及漢本路堤段等生態環境,主要的生態敏感區,包括南澳南北溪的河川廊道、鼓音高架橋谷地、漢本路堤段的邊坡等,生態友善工程即考量研擬對環境影響能縮小、減輕的方案,如河川橋墩基礎施工,避開目標物種如臺灣扁絨螯蟹(俗稱青毛蟹)的夏季繁殖季節、採用長跨徑橋梁,減少河域落墩。生態補償包括樹木與生態潛勢小苗移植,保留潛勢樹種之基因多樣性;表土保存,地表清除作業產生之有機表土,以資源再利用方式,供作未來路堤邊坡植生之客土,加速植被回復。棲地營造及復育,公路切割兩側生態棲地,工程施作同時將此干擾轉為積極營造,南澳路堤段,考量環頸雉、白鼻心及鼬獾等陸域動物的習性、設置動物廊道,串連被新舊台9線切割的動物路徑;而於橋下設置蝙蝠及鳥類巢箱;南澳路堤段及漢本路堤段以綠資材及隧道之碴料營造多孔隙之棲地環境,增加地形變化營造近自然雨水貯留池,並維持既有開闊之草生地,提供多元生態棲地,也提供了生態觀察及生態教育研究的環境。

生態工法圖片1

生態工法圖片2

 

本計畫經過卡南溪、大清水溪等河域,並以隧道穿越飛田盤山、右岸山/清水山等山脈,主要的生態敏感區,利用隧道方式通過,小部份的生態敏感區,如卡南溪及大清水溪的河川廊道等區,考量研擬對環境影響能縮小、減輕的方案,以生態友善工程方式減輕影響,如減少河域落墩、隧道置橋台,避免影響河川濱溪帶。生態補償包括樹木與生態潛勢小苗移植,保留潛勢樹種之基因多樣性;表土保存,地表清除作業產生之有機表土,以資源再利用方式,供作未來路堤邊坡植生之客土,加速植被回復。棲地營造及復育,公路切割兩側生態棲地,工程施作同時將此干擾轉為積極營造,在和中溪之橋柱上,考量東亞家蝠的棲息習性,設置蝙蝠居,隧道口考量可能之鳥類影響,設置隧道口防鳥撞擊樹牆,路堤段則考量對周邊生物的阻隔或ROAD KILLER影響,提供小型哺乳類防護網、生物通道、動物逃脫坡道/邊溝防誤入反折結構等。

圖1 生態友善措施示意圖
圖1 生態友善措施示意圖

圖2 施工中生態地圖
圖2 施工中生態地圖

圖3 營運期生態地圖
圖3 營運期生態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