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東部花蓮地區與北部區域間現有之聯外道路系統僅有台9線蘇花公路,因受地形、地質條件限制,路線彎繞迂迴,道路標準低,行車安全性與舒適性較差,且每遇颱風豪雨經常坍方中斷,歷年來雖經公路局相關單位持續努力改善,行車品質仍難以全面提升。
交通部於民國八十年代起推動「國道東部公路蘇澳花蓮段」(以下簡稱「蘇花高」)之建設,惟歷經十餘年規劃設計與環境影響評估作業,社會各界對高(快)速道路之開發及影響仍有不同意見,致97年04月25日環保署環境影響評估審查委員會第166次會議,認為蘇花高計畫是否符合「東部永續發展綱要計畫」及「臺北與東部地區間運輸系統發展政策評估說明書」尚有疑義,決議退回開發單位先予釐清。
然而,近年來因全球暖化,極端氣候幾已成為常態,現有蘇花公路因抗災能力不足,每遇颱風豪雨均有可能坍方阻斷且搶修困難,嚴重影響花東地區民眾生活與觀光產業發展,因此雖然在尊重社會多元價值考量下,可以停止蘇花高計畫之推動,但回應花東地區民眾熱切的期盼,提供東部地區一條安全可靠之聯外道路,卻不能須臾遲延,尤其山區路段更應優先進行改善。
相關上位計畫「東部永續發展綱要計畫」、「臺北與東部地區間運輸系統發展政策評估說明書」均將本路段改善納為必要辦理事項。交通部以其為道路之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對蘇花路廊之交通改善責無旁貸,爰裁示由交通部公路局接續推動台9線蘇花公路改善計畫;而為取得社會各界共識,並指示改善計畫應歸零思考,重新檢討台9線之現況與行車風險、相關上位計畫之指導等,以永續環境發展之思維及導入事前溝通協調之理念,重新規劃台9線蘇花公路之改善方案。
台9線山區路段北起蘇澳附近台2線與台9線(里程104k+726)路口,往南經東澳、南澳、觀音、谷風、漢本、和平、和中、和仁、清水至崇德(立霧溪畔,里程約182k),全長約77公里。計畫範圍道路大部分區域山勢陡峭、地形險峻,山脈緊鄰海岸,除河川谷地及河口沖積區地形平坦處道路線形較為平直外,其餘區域受地形、地質條件限制,路線彎繞迂迴,道路幾何現況不盡符合五級路山嶺區道路之設計標準,部分路段限速僅15公里/小時,且因路線彎繞、縱坡過大,致行車安全性與舒適性不佳,對於非經常性行駛之用路人而言,行車環境嚴峻,且在狹窄彎繞的路幅中,不同車種間因性能差異大,極易形成車隊,車輛間之相互影響,造成駕駛人心理極大壓力,車禍肇事時有所聞。
另因沿線地質狀況不佳,多處路段常見落石、坍方致道路阻斷,雖然在公路主管機關努力養護下,落石直接擊中車輛或人員的機率不高,但是不論如何防範,零星落石事件仍常發生,這些不定期、無徵兆的潛在威脅,嚴重影響蘇花公路的行車安全。為建構花東環境之永續發展願景,提升及建立優質之東部公共運輸環境,現階段積極採多元多層次之運輸建設策略,除本改善計畫,現階段正進行多項鐵路設施與運能改善提昇、購置城際及區間客車、花東鐵路雙軌及電氣化、場站轉乘接駁設施、自行車道系統計畫,區域大眾運輸與綠色運輸環境正逐步推展落實中。